抗战期间,正面战场上发生了多次重要的大型会战。根据不同的说法,有22次、23次和24次不同的统计数据。有些人提到24次会战,其中包括涿保会战(也叫保定会战)以及缅北滇西会战。然而,如果严格考量,滇西缅北会战从1943年10月持续到1945年3月,时间跨度过长,似乎不完全符合“会战”的定义。
在提到22次会战的说法时,虽然没有纳入滇西缅北会战,这可以理解,但如果不包括涿保会战,这就显得有些不合理了。因为,尽管蒋中正领导下的部队在抗战期间屡战屡败,涿保会战的失败还是被认为是极为惨重的。蒋系军队在这一战中的溃败甚至让他们对这场战斗讳莫如深。正因如此,出现了22次会战这一版本的说法。
那么,涿保会战究竟有多惨烈呢?虽说这场战斗的结果确实令人失望,但并没有达到极端不堪的地步。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战区副司令和第2集团军总司令的刘峙,在此战后不仅丧失了“福将”的名声,甚至被戏称为“长腿将军”。他被迫回到重庆担任卫戍总司令,直到1945年2月才重新上任,接替李宗仁担任第5战区司令。
展开剩余68%至于涿保会战的起因,有一种说法是日军攻打涿保是为了配合晋北的战斗。然而,这一观点并不完全准确。虽然涿保会战发生的时间稍晚于日军在晋北发起进攻的时间,但实际上,日军向晋北进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掩护其在华北的右侧战线。因此,将涿保会战视为晋北战役的配合,似乎并不合适。
在涿保会战中,日军动用了五个常设师团,分别是第5、6、10、14和20师团。这些部队在抗战初期有17个常设师团,而涿保战役中一次性投入了五个常设师团,这在之前的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中都是极为罕见的。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虽然都是大规模的全军对决,但涿保会战的规模相比之下却显得异常庞大。
尽管如此,涿保会战的规模较小,远不及武汉会战的规模,因此日军在这片有限的华北平原上投入五个常设师团,给刘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日军的兵力总数约为14万,而刘峙指挥的部队仅有15万,战力上处于明显劣势。
面对这种局面,刘峙采取了三道防线的策略:第一道防线由孙仿鲁和万福麟指挥的第26路军和第53军防守;第二道防线由关麟征的第52军防守;第三道防线则由商震指挥的第20集团军防守。尽管采取了这些防守措施,日军依然突破了第一道防线。涿保会战的战斗局势急剧恶化,最后,保定城也未能守住。
涿保会战中的关键时刻是日军攻入了保定,甚至切断了刘峙的退路。蒋中正指示刘峙死守保定,但刘峙最终不得不撤退,导致一场巨大的溃败。涿保会战的失败,也成为了刘峙的“长腿将军”形象的根源。历史学者普遍认为,涿保会战并非完全是刘峙的责任,尽管他未能及时组织有效撤退,这使得最终的溃败几乎无可避免。
总的来说,涿保会战的惨败及刘峙的责任,成为了抗战史中的一段典型悲剧。虽然在战力悬殊、地形不利的情况下守住保定几乎不可能,但错误的撤退方式与战略失误,却加剧了整个局势的恶化。
发布于:天津市证券配资官网入口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