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声的遗响——从苍穹飘落下来的天籁之音,传唱着楚韵千年|“昇花”志愿服务团队三下乡实践活动
为深化非遗保护实践效能,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暑期三下乡“昇花”志愿服务团队赴监利参加楚韵艺堂——2025年监利市全员美育夏季公益培训班,研究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音乐啰啰咚。从曲调悠扬到地域方言,团队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啰啰咚不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在传承与互动中,生长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根系,生出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
到湖北秧歌,不能不提荆州监利一带的栽秧号子啰啰咚。2008年,啰啰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啰啰咚通过秧田水波的荡漾传送,宛如从苍穹飘落下来的天籁之音,传唱着楚韵千年。
展开剩余59%早晨九点,队员们如约到达监利文化馆,文化馆工作人员热情欢迎并邀请入座,在这次讲座上,队员们从赖老师的深入浅出的演讲中了解了啰啰咚其发音为监南地区方言,形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啰啰咚”曲调高亢悠扬,旋律抒展自由,是平原地区唯一的具有山歌特点的原生态民歌,具有独特艺术研究价值。赖老师对栽秧号子啰啰咚的专业解读具体而生动,唱腔清新明亮、高亢悠扬,演唱技巧高超,把啰啰咚的接力式的传声唱法、复调音乐的特色和“无伴奏自然和声”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
由于受现代化、城市化和社会风尚的影响,“啰啰咚”的传承者基本是老年人。为了培养青年传承人和扩大啰啰咚的影响力,监利市文化馆)在黄歇、柘木、尺八、汴河、朱河、上车、棋盘、桥市、网市9个乡镇建立了传习所(点),每年还组织省市级传承人到中小学开展教学活动、举办啰咚演唱培训班、举办啰啰咚专场演唱会等活动。文化馆希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加入到“啰啰咚”的保护行列,使啰咚乘着音乐的翅膀穿越荆楚灿烂的天空、飞向更加高远宽阔的中华蓝天!
此次实践活动,“昇花”志愿服务团队不仅是一次生动的文化实践课,更深刻体会到青年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责任。团队将把在楚韵艺堂的鲜活案例、传承人声音及活动启示融入后续研究,为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高校智慧与青年力量。
图片|“昇花”志愿服务队
文字|“昇花”志愿服务队
指导老师|刘子涵
发布于:湖北省证券配资官网入口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